平衡功能的評定與訓練 |
時間:2022-06-30 16:45:56 點擊: 次 |
平衡功能的評定與訓練 一、平衡的定義
平衡(balance): 身體重心偏離穩定位置時,通過自發的、無意識的或反射性的活動,以恢復質心穩定的能力。有三大作用:維持正常的姿勢體位、在隨意運動中調整姿勢、安全有效地對外來干擾作出反應的能力。 二、人體平衡的維持機制 一般認為,人體平衡的維持需要三個環節的參與:感覺輸入、中樞整合和運動控制。前庭系統、視覺調節系統、身體本體感覺系統、大腦平衡反射調節系統、小腦共濟協調系統以及肌群的力量在維持人體平衡方面亦起著重要作用。 1、感覺輸入: ①視覺系統:由視網膜收集經視通路傳入視中樞,提供周圍環境、身體運動和方向信息。 ②軀體感覺:皮膚感覺(觸、壓覺)和本體感覺。 ③前庭系統:包括三個半規管。
2、中樞整合: 三種感覺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內側縱束、腦干網狀結構、小腦及大腦皮質等多級平衡覺神經中樞中進行整合加工,并形成運動的方案。
3、運動控制: ①踝調節機制 ②髖調節機制 ③跨步調節機制
影響平衡的因素: ①重心的高低 ②支撐面的大小 ③支撐面的穩定性 ④摩擦力 ⑤肌力、肌張力、視覺、本體感覺、維持人體平衡的生理基礎(翻正反應、平衡反應)
三、平衡功能評定 進行平衡評定前,先要了解平衡分為幾種。 ①靜態平衡:又稱一級平衡,指人體在無外力作用下,在睜眼和閉眼時維持某姿勢穩定的過程,例如坐位和站位時平衡。 ②自動態平衡:又稱二級平衡,指在無外力作用下從一種姿勢調整到另外一種姿勢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保持平衡狀態,例如行走過程的平衡。 ③他動態平衡:又稱三級平衡、反應性平衡,指人體在外的作用下(包括加速度和減速度)當身體質心發生改變時,迅速調整質心和姿勢,保持身體平衡的過程。
1、評定方法 平衡評定分主觀評定和客觀評定兩個方面。主觀評定以觀察法和量表測試法為主,客觀評定需借助設備如平衡測試儀等進行評定。 (1)觀察法: 觀察受試者在靜止、運動、側方走、倒退走等多種狀態下能否保持平衡。 (2)量表法: ① Berg平衡量表(BBS): 由Katherine Berg于1989年優先報道,包括站起、坐下、上臂前伸、轉身一周等14個項目。最高分56分,最低分0分。0~20分:平衡能力差,只能坐輪椅;21~40分:平衡能力可,能輔助步行;41~56分:平衡能力好,能獨立行走。 ②Fugl-Meyer平衡反應測試: 在Brunnstrom評定基礎下發展而來,常用于測試上運動神經元損傷的偏癱受試者。 ③其他量表還有Semans平衡障礙分級法、Lindmark平衡反應測試、MAS平衡測試等,都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Berg平衡量表 Fugl-Meyer平衡量表
(3)平衡儀測試法: 平衡測試儀是近年來國際上發展較快的定量評定平衡能力的一種測試方法。 平衡測試及訓練系統應用高度精密智能的足底壓力傳感器系統,受力平臺可以記錄到身體的搖擺情況,快速精準的進行數據采集、整合、對比、分析,實時報告反饋,得出準確的平衡功能評估數據以及跌倒風險預測。 評估功能:①平衡重心穩定測試;②穩定極限測試;③單側姿態測試。
姿勢圖能精確地測量人體質心的位置、移動的方向和距離等,可以評定平衡功能障礙的程度,評價康復治療的效果。 四、平衡功能的康復訓練 進行平衡訓練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可采用運動訓練并結合一些儀器設備的訓練方法。 ?訓練原則: 1、訓練方法: ①靜態平衡訓練:在任一體位采用加負載的方法刺激姿勢反射。可先從較穩定的體位開始,大致順序為:前臂支撐俯臥位、前臂支撐俯臥跪位、前傾跪位、跪坐位、半跪位、坐位、站立位。 ②動態平衡訓練:在支撐面由小到大、重心由低到高的各種體位下,逐步施加外力完成。 ③坐位平衡訓練:根據平衡種類分級進行訓練。 ④立位平衡訓練:根據平衡種類同樣分為三級訓練。訓練時,患者需要面對姿勢鏡,可了解自己的姿勢,進行自我矯正。截癱患者可配帶支具,由平行杠內站立訓練過渡到平行杠外站立訓練。偏癱患者還可從肢體的角度進行雙足和單足的平衡訓練。 ⑤橋式運動:適用偏癱患者。訓練腰背肌和提高骨盆的控制力。誘發下肢分離運動,緩解軀干及下肢痙攣,提高軀干肌肌力和平衡能力。
2、應用儀器治療: ①利用平衡板、治療球、泡沫筒等設備進行平衡訓練。 ②利用平衡儀訓練:平衡儀不僅是評估工具,同時還可用作平衡訓練。 平衡測試及訓練系統內置豐富的任務導向性游戲,可根據平衡評估的數據,運用先進的人機交互技術,進行平衡重心穩定性訓練、穩定極限訓練、單側肢體穩定訓練等。同時,患者的認知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個性化處方設置功能,也讓訓練更加便捷、高效。
*以上部分知識內容來自康復相關書籍和網絡,僅作分享使用
|
上一篇:阿爾茨海默病日 下一篇: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