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探兒童平衡訓練 |
時間:2023-09-05 14:08:49 點擊: 次 |
" balance " 淺探兒童平衡訓練 智能動靜態平衡康復機器人 平衡:是指身體所處的一種姿態以及在運動或受到外力作用時能自動調整并維持姿勢的一種能力。 研究表明: 3-4歲:幼兒聽覺肢體動作,被動性動作、周期性動作與精細動作協調發展的突增期; 3-5歲:幼兒運動平衡能力增長最快的階段; 3-6歲:幼兒的靜態平衡能力增長迅速, 4-5歲:幼兒左右上肢、姿勢平衡性動作、自主性動作以及操作性動作協調發展突增期; 5-6歲:幼兒手眼動作與上下肢動作協調發展的突增期。 總的來說:3-4歲增長幅度大于4-5歲,同年齡不同性別比較時,女孩一般穩定性指數優于男孩。 影響平衡能力的因素有前庭器官、視覺、肌肉本體感覺和中樞神經系統四個方面。 1. 前庭器官對平衡能力的影響: 前庭系統是內耳中主管頭部平衡運動的一組裝置。主要由橢圓囊、球囊和三個半規管組成。負責人體自身平衡感和空間感的感知系統,也是保證人在復雜運動中維持協調與平衡能力的重要結構基礎。 前庭功能紊亂后,患者多以頭暈、眩暈為常見及早期癥狀,可同時伴有眼球震顫和平衡障礙部分患者后期可出現認知功能障礙。 2. 視覺和聽覺對平衡能力的影響: 由視網膜所收集到的信息經過視覺通路傳入到視中樞,提供了周圍環境及身體運動和方向的信息。在視覺環境靜止不動的情況下視覺系統能準確感受環境中物體的運動以及眼睛和頭部的視空間定位。如果軀體感覺受到干擾或破壞,此時身體直立的平衡狀態主要是通過視覺系統。 3. 本體感覺對平衡能力的影響: 本體感覺指肌肉、肌腱、關節等運動器官本身在不同狀態(運動或靜止)時產生的感覺(例如,人在閉眼時能感知身體各部的位置)。 在一定程度上肌肉力量的增加對平衡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肌力較差的幼兒平衡功能也較差。 4. 體育鍛煉對平衡能力的影響: 平衡能力除遺傳因素之外,還取決于后天的體育鍛煉,體育鍛煉可以提高前庭系統的穩定性,肌肉本體感覺的敏感性和大腦皮層的分析綜合功能,改善身體的姿勢控制能力和提高人體對身體姿態變化時的調節能力。 體育鍛煉對幼兒的平衡姿勢的控制能力有明顯改善和提高,對兒童運動能力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1、坐位平衡訓練 取小兒盤腿或伸腿坐位,令其雙手置于前方、側方支撐,用上肢支撐保持身體的靜態穩定平衡。當靜態平衡能力掌握后,慢慢過渡到坐位動態平衡訓練,這就需平衡板或巴氏球來進行訓練,小兒坐在平衡板上,訓練者可控制平衡板擺動,誘發軀干立直反應。 能訓練。 2、四點位平衡訓練 取小兒手膝四點支撐位,用手和膝支撐體重。訓練者可將玩具放于小兒的正前方、側前方、正上方、正下方、側上方、側下方等位置,誘導小兒主動抬起一側手抓玩具,訓練四點位動態平衡能力。 3、膝立位平衡訓練 小兒取雙膝立位,要求小兒軀干不能前傾或者后傾,頭、頸、軀干、下肢呈一條直線。訓練者將玩具放于小兒的側前方、側上方、側后方等位置,誘導小兒旋轉身體用一側手抓玩具,或者將小兒雙膝跪于平衡板上,訓練者可控制平衡板的擺動,以此來訓練小兒的動態平衡能力。 4、站立位平衡訓練 取小兒雙腳站立位,雙下肢與肩同寬,訓練者在其身后雙手扶住骨盆兩側給予輔助。當站立靜態平衡能力成熟后,就可以訓練小兒的站立動態平衡,令小兒站立,訓練者用玩具從前上方、側前方、側上方、側后方去誘導小兒用前屈、側屈、旋轉的方式伸手抓玩具再回到直立位。也可以用平衡板來加強小兒的站立動態平衡能力,令小兒站在平衡板上,訓練者可控制平衡板擺動。 科技改變生活: 除了傳統的訓練模式之外還有運用醫療設備來進行康復訓練,將訓練智能化,科學化。 1.平衡測試及訓練系統集評估與訓練為一體,應用高度精密智能的足底壓力傳感器系統,快速精準的進行數據采集、整合、對比、分析,實時報告反饋,得出準確的平衡功能評估數據以及跌倒風險預測。采用人機交互系統,結合虛擬現實的情景模擬訓練,在游戲互動中提升平衡能力。 2.智能動靜態平衡康復機器人,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以CDP國際標準為基礎,對人體COG和COP進行實時數據采集、分析,為平衡功能障礙和運動功能受損的患兒,提供有效的平衡和運動功能障礙解決方案。其創造性的將將靜態,自動態,他動態三級平衡融為一體,治療師可以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平衡能力測試與訓練項目,自由切換,科學康復。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編 輯:宋懷玉 排 版:宋懷玉 審 核:胡露 |
上一篇:"我要去上班”,職業康復來幫忙 下一篇: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 |